【时代新维】必看!TP101气相色谱仪实验全流程实拍分享!
返回列表
来源:
发布日期: 2025.11.06
TP1
01气相色谱仪实验过程涵盖仪器初始化、参数设置、样品处理、进样分析、数据处理及仪器维护等环节,具体步骤及技术要点如下:
一、实验前准备
-
仪器状态检查
-
确保仪器水平放置,避免倾斜导致泄漏。
-
检查色谱柱、检测器、进样器等部件是否完好,连接处无漏气。
-
确认气瓶压力达标(如氮气、氢气、空气),气路系统气密性良好。
-
色谱柱安装
-
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对应色谱柱(如分子筛柱、Plot Q柱),并确保连接紧密。
-
TP101采用三柱并行分离机制:
-
第一色谱柱(分子筛柱)
:分离H₂、O₂、N₂等小分子气体。
-
第二色谱柱(Plot Q柱)
:分离C₂H₂、C₂H₄、C₂H₆等烃类组分。
-
第三色谱柱
:辅助分离复杂组分,保留时间差异达秒级精度。
-
仪器初始化
-
开启TP101主机电源,系统自动启动WinXP/Win7/Win10兼容工作站软件。
-
通过8吋彩色触摸屏完成人机交互初始化。
-
微机温度控制系统启动八路独立温控模块,对进样口(250℃)、检测器(300℃)、三根色谱柱(柱箱初始温度50℃)进行预热。
-
利用柱箱自动后开门技术实现近室温精准控制。
二、参数设置
-
温度控制
-
柱温:根据样品特性设置初始温度(如50℃)及程序升温模式(如50℃→200℃@15℃/min)。
-
进样口温度:通常高于样品沸点,确保气化完全(如250℃)。
-
检测器温度:FID检测器需达到150℃以上方可点火。
-
载气与分流设置
-
调节总流量至适当值(如氮气30mL/min),通过分流阀控制分流流量,柱流量为总流量减去分流量。
-
使用皂膜流量计在气路系统面板上实际测量分流流量。
-
检测器参数
-
设置FID检测器灵敏度和输出信号衰减。
-
确保检测器线性范围(R²≥0.9995),通过注入已知浓度混合标准气体(如H₂ 50μL/L、CH₄ 100μL/L)建立七组分定量校正曲线。
三、样品处理与进样
-
样品制备
-
根据样品类型选择预处理方法(如提取、浓缩、净化)。
-
绝缘油中溶解气体分析需遵循DL/T703-2015标准进行油样脱气处理,通过顶空平衡法提取溶解气体。
-
进样操作
-
使用全玻璃注射器从变压器放油阀取样。
-
采用六通阀定量进样装置,注入1mL气体样品至气化室。
-
进样速度需均匀,避免扎针过浅(样品进不去)或过深(破坏垫圈)。
四、分析与检测
-
分离过程
-
样品在色谱柱中与固定相(改性聚乙二醇)发生动态分配平衡,通过反复吸附/解吸实现分离。
-
三柱并行机制确保高效分离,单次分析周期≤15分钟。
-
检测与信号转换
-
分离后的组分依次进入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(FID)和热导检测器(TCD)。
-
信号经16位ADC转换后传输至工作站,采样频率达100Hz。
五、数据处理与报告生成
-
色谱峰识别与定量
-
工作站自动调用预置方法库,对色谱峰进行高斯拟合处理。
-
通过保留时间锁定(RTL)技术实现七组分定性识别,峰面积积分相对偏差≤1.5%。
-
故障诊断与编码
-
根据GB/T7252-2001导则,计算C₂H₂/C₂H₄、CH₄/H₂、C₂H₄/C₂H₆三组比值。
-
通过编码组合(如021对应高温过热故障)生成诊断报告。
-
数据共享与审查
-
分析结果实时推送至质检科终端进行SOP符合性审查。
-
上传至技术监督局云平台,支持移动端APP远程调阅。
六、实验后维护
-
仪器关闭
-
实验完毕后,先关闭氢气与空气,用氮气将色谱柱吹净后关机。
-
确保仪器内部无残留物,避免对下次实验造成影响。
-
清理与记录
-
清理所有实验材料(如样品瓶、注射器、进样针),确保实验室整洁。
-
在记录本上详细记录使用情况,包括样品信息、分析方法、异常现象等。
-
定期维护
-
更换色谱柱、清洗检测器、检查气路系统连接紧密性。
-
满足ISO 17025实验室认证要求,内置审计追踪功能确保溯源体系完整。